與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一河之隔的仁懷,是赤水河流域經濟實力最強、城市規劃相對較大的城市,行政區域包括赤水河流域的中下游東岸地域,在流域經濟和文明中都是地輿中心和節點城市。

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經之路,是最大的內需潛力和開展動能地點。仁懷打造赤水河流域區域性中心城市,是跨過所需、戰略所為和民心所向。
近年來,跟著“三特思路”“三市戰略”“五大舉動”以及“一看三打造”等行動的深化施行,仁懷經濟社會高質量開展,經濟總量占赤水河流域13個縣(市)區比重超越五分之一,城市建成區面積、城市常住人口等目標均高于其他12個縣(市)區,是這一流域僅有躋身全國百強的縣(市)區。
當時,在經濟開展的新常態下,區域空間格式正在加速重塑,西部區域接過加速開展的“接力棒”,跨區域聯動現已成為快速開展的“主旋律”,赤水河流域正迎來千載一時的開展期。
“仁懷是獨具影響力的我國白酒之都,處于銜接云貴川三角中心地帶和赤水河流域中心方位,具有東西對接、南北聯動、雙向開發的區位優勢。以區域性中心城市為載體和抓手,首先打破地域掣肘和利益藩籬,把區域開展、全方位敞開與通道建造結合起來,經過開展引領、輻射帶動、協同推動,走出一條有別于東部、不同于西部其他區域新式城鎮化、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開展新路。”仁懷市委副書記、市長汪能科說。
仁懷在推動施行過程中,結組成渝經濟圈、長江經濟帶等區域開展戰略來審視本身定位,并結合該市第五輪城市規劃修編,完善規劃系統,提高層次規范,引領區域性中心城市建造。

仁懷以建造赤水河流域生態經濟演示區為紐帶,以赤水河生態維護管理開發為著力點,打破赤水河流域縣(市)區之間的同質化競賽格式,加強彼此間的經濟聯系、文明交流和民間來往,促進優勢互補和工業協同;用好“貴州茅臺”和“赤水河”這兩張金字“招牌”,以流域全體形象為依托,加強與成渝經濟圈的經貿合作,充分利用其資金、技能、信息和人才等資源完結借船出海、借梯登高。
依托居中相關的地輿空間區位優勢,通衢連脈的立體交通紐帶優勢、見識深沉的國酒文明和雄厚的經濟實力,發揮比較優勢、后發優勢,全力融入成渝經濟圈,打造赤水河流域區域性中心城市。
2020年,仁懷市完結區域生產總值1364.11億元;財務總收入和一般公共預算別離達574.29億元和73.82億元;規劃工業增加值956.35億元;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別離到達39730元和14775元。我市已獲評全國百強縣市、全國文明城市、我國全面小康十大演示縣市、我國最美縣城、我國出資潛力百強縣市、我國立異工業百強縣市。
省社科院一位長時間重視赤水河流域區域經濟的專家表明,仁懷經過這些年的快速開展,不論是歸納經濟實力,仍是城市、交通等基礎設施,都在這一區域產生了較大的輻射功用和磁場效應。
現在,茅臺機場現已注冊航線20條、靈通城市30個,在赤水河流域已成為繼遵義新舟機場之后,旅客吞吐量最大的支線機場。繼遵赤高速公路注冊后,另一條起于仁懷蒼龍,止于遵義忠莊,與蘭海高速T型穿插,全長54公里的高速公路通車指日可下,這意味著在仁懷境內有2條通江達海的高速公路。一起,四川瀘州至貴州遵義的高鐵現已歸入規劃建造中,這條高速鐵路建成后,仁懷將成為赤水河流域的交通紐帶。
仁懷擬定了“表里三圈”開展途徑,即“內建外聯耦合,三圈立體互動”的戰略路線圖。現在,全市中心城區結構現已開始建立,區域網絡連通紐帶效果開始發揮,經濟中心優勢進一步擴展,跨區域協同維護機制構建完結,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到達60%以上,中心城區人口到達35萬人。

估計到2025年,我市中心城區結構徹底成型,新城老城完好交融,區域銜接紐帶效果顯著,科技立異中心、商貿物流中心與生態協同維護等徹底支撐區域性中心城市架構,全市城市化率到達65%左右,中心城區常住人口到達50萬人,成為赤水河流域區域性中心城市。仁懷市將金融、工業、交通、商貿、物流、科技、文明、健康、綠色、敞開作為要點打造規模。一起環繞這些職業建立經濟金融中心、工業集聚中心、交通紐帶中心、商貿物流中心、科技立異中心、文教康養中心以及綠色開展演示和對外敞開高地。
未來,我市將充分利用全國百強縣市的“長板效應”,杰出既有優勢做大經濟總量、做強金融業態。到2025年,區域生產總值打破2000億元,人均GDP到達30萬元;工業增加值打破1500億元;金融服務系統進一步健全,占服務業比重到達15%以上,成為赤水河流域金融機構會聚、人才會集、功用健全、輻射力強的縣(市)。
同時,仁懷還將充分發揮“貴州茅臺”的品牌優勢,構筑以白酒工業為引領、以文明旅行為支撐、以集群開展為特征,具有世界影響力和中心競賽力的現代工業集群。白酒、服務業、文明旅行三大工業增加值占區域生產總值比重到達90%以上。
我市還將推動航空、鐵路、公路和城際輕軌等現代歸納交通網絡系統建造,到2025年,完結各種運送方法在仁懷立體交匯、無縫對接與快捷中轉,對赤水河流域的集合、輻射、帶動效果進一步凸顯。
來源:貴州日報